新闻资讯
国产廉价白血病患儿救命药目前市场短缺
发表时间:2017-11-22 11:02:20 来源:立华星财务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作为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巯嘌呤片”在全国多地形成“药荒”,一些地方甚至连续5个月出现断货。全国6家有资质药企有3家停产多年,尚有3家在近两年停产或暂时停产。由于药物奇缺,很多患儿家长不得不高价代购进口替代药物,但疗效、真伪无法保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白血病患儿国产廉价救命药目前市场短缺
就此,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特事特办。
国家卫计委21日也对外回应,经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两部门与有关企业多次会商协调,加快GMP认证审批程序。近日,浙江浙北药业已恢复巯嘌呤生产供应,第一批295万片(约可满足临床一年用量)已完成生产检验并做好了发货准备。
国家卫生计生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药政司)副司长张锋介绍,近两年建立的短缺药品监测网络此前已监测到了巯嘌呤的短缺风险预警,今年8月份,国家重点监测的130多个短缺药品中就有巯嘌呤。
据介绍,巯嘌呤每年全国临床用量约300万片,每片价格大概一块钱,很多儿童每次只需服用1/4片,临床用量小,利润不高,因此造成了生产供应不充分的结果。目前,国内有巯嘌呤原料药批准文号生产企业3家,但仅1家实际在产;制剂生产企业6家,但仅2家企业近两年实际生产。对于此次媒体曝出的巯嘌呤片短缺,张锋称,这是由于去年下半年在产的1家企业因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采购困难停产。今年上半年,在产的另1家企业(浙北药业)因为GMP认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而停产。
为此,国家卫计委近日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临床短缺药品巯嘌呤采购配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抓紧协调组织做好巯嘌呤的采购配送工作,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挂网采购,及时配送,确保供应。同时,国家卫计委和食药监总局也与有关企业多次会商协调,加快了GMP的认证审批程序。据了解,目前浙北药业已经恢复巯嘌呤的生产供应,第一批已经生产出295万片,约满足全国一年的临床用量,完成生产检验并做好发货准备。
这并非国产廉价救命药首次出现短缺,近年来,其他短缺药,如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等必须备用的药品)和青霉胺(缓解罕见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症状)就曾被曝出在多地短缺甚至断供。
这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6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正式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为短缺药品保障提供了政策指导。
据介绍,国家卫计委将会同其他部门开展短缺药品市场撮合试点。委托卫计委药具管理中心组织辽宁、上海、浙江、山东等12个省份和生产企业,开展了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药品鱼精蛋白和青霉胺的市场撮合。经供需双方商议和努力促成,12个省份与生产企业达成了协商一致。企业承诺从今年7月至明年12月,对青霉胺,以79.0元/瓶的价格稳定供货(撮合前各地实际采购价格在80—95元/瓶之间);对鱼精蛋白,以45元/支的价格稳定供货(撮合前各地实际采购价格在45—75元/支之间)。
此外,国家卫计委还通过协调医药企业采暖季错峰生产,确保原料药供应;同时,国家卫计委还在会同工信部、国家发改委、食药监总局加快研究制定文件,以支持引导行业企业有序生产供应临床必需、用量小的小品种短缺药品,推进小品种(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
国家卫计委称,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短缺药品的监测预警体系。首先,扩大检测范围,在目前500多个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基础上,向生产和流通等重点环节延伸,推动实现短缺药品信息检测全覆盖。其次提高检测效率,推动实行短缺药品监测信息每月零报告制度和清单内药品及其原材料停产备案制度。最后,要协调建立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平台。
据介绍,目前国家卫计委会同食药监总局、工信部、国资委等部门,已经监测到130多个短缺药品,通过市场撮合和加强供需对接、协商调剂等措施解决了其中大部分药品短缺问题。但张锋称:“还有一些药品短缺亟待解决,有的难度还比较大。比如用于麻风病治疗的药品氨苯砜,原料和制剂国内企业已停产多年,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慈善捐赠的国外药品,恢复生产难度大、用时长。”
白血病患儿国产廉价救命药目前市场短缺
就此,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特事特办。
国家卫计委21日也对外回应,经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两部门与有关企业多次会商协调,加快GMP认证审批程序。近日,浙江浙北药业已恢复巯嘌呤生产供应,第一批295万片(约可满足临床一年用量)已完成生产检验并做好了发货准备。
国家卫生计生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药政司)副司长张锋介绍,近两年建立的短缺药品监测网络此前已监测到了巯嘌呤的短缺风险预警,今年8月份,国家重点监测的130多个短缺药品中就有巯嘌呤。
据介绍,巯嘌呤每年全国临床用量约300万片,每片价格大概一块钱,很多儿童每次只需服用1/4片,临床用量小,利润不高,因此造成了生产供应不充分的结果。目前,国内有巯嘌呤原料药批准文号生产企业3家,但仅1家实际在产;制剂生产企业6家,但仅2家企业近两年实际生产。对于此次媒体曝出的巯嘌呤片短缺,张锋称,这是由于去年下半年在产的1家企业因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采购困难停产。今年上半年,在产的另1家企业(浙北药业)因为GMP认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而停产。
为此,国家卫计委近日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临床短缺药品巯嘌呤采购配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抓紧协调组织做好巯嘌呤的采购配送工作,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挂网采购,及时配送,确保供应。同时,国家卫计委和食药监总局也与有关企业多次会商协调,加快了GMP的认证审批程序。据了解,目前浙北药业已经恢复巯嘌呤的生产供应,第一批已经生产出295万片,约满足全国一年的临床用量,完成生产检验并做好发货准备。
这并非国产廉价救命药首次出现短缺,近年来,其他短缺药,如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等必须备用的药品)和青霉胺(缓解罕见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症状)就曾被曝出在多地短缺甚至断供。
这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6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正式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为短缺药品保障提供了政策指导。
据介绍,国家卫计委将会同其他部门开展短缺药品市场撮合试点。委托卫计委药具管理中心组织辽宁、上海、浙江、山东等12个省份和生产企业,开展了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药品鱼精蛋白和青霉胺的市场撮合。经供需双方商议和努力促成,12个省份与生产企业达成了协商一致。企业承诺从今年7月至明年12月,对青霉胺,以79.0元/瓶的价格稳定供货(撮合前各地实际采购价格在80—95元/瓶之间);对鱼精蛋白,以45元/支的价格稳定供货(撮合前各地实际采购价格在45—75元/支之间)。
此外,国家卫计委还通过协调医药企业采暖季错峰生产,确保原料药供应;同时,国家卫计委还在会同工信部、国家发改委、食药监总局加快研究制定文件,以支持引导行业企业有序生产供应临床必需、用量小的小品种短缺药品,推进小品种(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
国家卫计委称,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短缺药品的监测预警体系。首先,扩大检测范围,在目前500多个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基础上,向生产和流通等重点环节延伸,推动实现短缺药品信息检测全覆盖。其次提高检测效率,推动实行短缺药品监测信息每月零报告制度和清单内药品及其原材料停产备案制度。最后,要协调建立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平台。
据介绍,目前国家卫计委会同食药监总局、工信部、国资委等部门,已经监测到130多个短缺药品,通过市场撮合和加强供需对接、协商调剂等措施解决了其中大部分药品短缺问题。但张锋称:“还有一些药品短缺亟待解决,有的难度还比较大。比如用于麻风病治疗的药品氨苯砜,原料和制剂国内企业已停产多年,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慈善捐赠的国外药品,恢复生产难度大、用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