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我国失眠人群庞大 催眠药物市场潜力可观

发表时间:2017-12-14 16:20:58  来源:立华星财务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影响十分重大,长期失眠会引起免疫力下降、心情焦虑等等健康问题。如今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大量都市人有或轻或重的睡眠障碍,催眠药物需求越来越庞大,失眠药物市场的增长势头强劲。
  
  根据《中国人睡眠白皮书2016》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日均睡眠时长7小时,比2015年减少14分钟,失眠人群高达22.5%。依此估算,2016年中国大陆总人口数量为13.8271亿人,按人群失眠率22.5%来计算,2016年中国失眠人群数量约3.1亿人。
  
  另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范围内约有1/3的人群存在失眠症状或睡眠功能障碍。睡眠问题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使人产生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有睡眠问题的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高2到3倍,睡眠问题可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长期失眠的人死亡率更高。
  
  睡眠障碍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巨大隐患,虽然不是所有失眠患者都需要求助于药物治疗,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保健意识的增强,愈来愈多的人逐渐对失眠症有更准确的认识,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面临失业、收入压力等诸多风险。因而,伴随着失眠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失眠症治疗药物市场的规模也将随之逐渐扩大,增长势头强劲。

  催眠药是一类抑制中枢系统功能,起镇静催眠作用的药,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失眠、精神分裂症、抗惊厥、镇静等。由于该类药物能使大脑皮质轻度抑制,使病人产生镇静、解除焦虑、紧张,临床上也经常用于麻醉辅助。
  
  催眠药作为麻醉辅助用药,一方面可以在麻醉前给药,起到术前减轻病人精神负担的效果;其次可作为麻醉诱导剂,提高麻醉药的惊厥阈,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于术后镇静,缓解全麻药、肌松药等残留导致的病人手术后燥动。
  
  目前,国内临床用催眠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类(第一代)、苯二氮卓类(第二代)及非苯二氮卓类(第三代)三类。在这三类药物中,由于巴比妥类药物易产生依赖性和戒断症状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随着新型催眠药的不断上市及广泛使用,该类药物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苯二氮类催眠药(如地西泮和三唑仑等)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习惯性、成瘾性以及不良反应,因此近年临床应用逐步减少,其在医院用催眠药中所占的份额也在逐步萎缩,并有被第三代药物--非苯二氮类药品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取代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催眠药市场增长快速,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全国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7.4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2亿元。催眠药市场规模保持如此快速的增长,并非只作为麻醉辅助用药所做出的贡献,与近年来工作紧张、压力大等导致的失眠人数持续增加有莫大关系。


2012~2016年中国催眠药市场规模及增速统计



数据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调研整理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员发现,我国自20世纪末至今,催眠药的用药金额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催眠药作为精神障碍用药的细分领域,市场在以较为稳定的步伐不断扩张,催眠药在精神障碍用药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从市场预期来看,催眠药作为麻醉辅助药,是麻醉用药中较小的一个分支。目前主打产品右美托咪定由于其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已成为术前镇静的一线用药,占据镇静催眠药七成左右的市场,未来仍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生产供应商也将继续受益于该品种。咪达唑仑的不良反应尤其呼吸抑制,可能会限制其临床应用,市场增长空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