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周杰伦代言10年的名企倒下
发表时间:2018-01-08 10:57:50 来源:立华星财务
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德尔惠这个运动品牌绝对是排的上号的,周杰伦的代言和2008年的奥运也为他增添不少名气,它一度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在2010年之后,经历了财务作假新闻、创始人病逝等厄运的一系列打击,在行业寒冬下,整个市场眨眼间油尽灯枯。
你还记得德尔惠这个运动品牌?
2003年,大打营销牌的德尔惠依靠周杰伦的代言,迅速成为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潮流品牌。此后,德尔惠与周杰伦的深度合作超过了十年,对于不少80后90后来说,周杰伦的那一句“德尔惠,on my way”的广告词至今仍能脱口而出。
然而,曾经驰名中国的德尔惠,在行业寒冬下,伴随着整个市场油尽灯枯,也只能“泯然众矣”。随着创始人的骤然离世,企业发展也嘎然而止。
“德尔惠”背后的男人
从怀揣仅有的150元创办鞋厂,到曾经也风光无限的知名企业,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人就是丁明亮。他13岁迫于生计,早早辍学,摆过地毯,在创业路上几经波折。
13岁就辍学的丁明亮在泉州做起摆地摊卖小物品的生意。不久,他又跟乡亲走过一段四处流浪打工的日子。1982年,他跟同乡合伙开了一家小包装袋作坊,做塑料包装袋,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就在塑料袋厂正常运作的第二年,他发现制鞋行业是新生计,虽然没有成功的把握,但他看到这个行业的前景,于是带上两个弟弟,拿着仅有的150元和别人合伙开了家制鞋作坊,走上艰难的创业之路。 1987年,他作了创业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决策:花4万元买了一套先进的制鞋设备。虽然在当时身边的人看来,这个举动有点不切实际,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个明智的选择,鞋子质量的提高,为公司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他也正式给这个初步拥有现代设备的鞋厂取名“德尔惠”。
正当他雄心勃勃地勾勒着宏伟蓝图时,天降厄运,一场让人始料未及的大火,将他所有的厂房设备全部烧毁。他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没来得及哭泣,收拾残余之后,他决心从头再来。顶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德尔惠真正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
德尔惠与周杰伦的十年
2000年前后,福建晋江诞生了上百个体育品牌。新生行业总是充满机遇,彼时,每一个品牌的起跑线相距并不遥远,这也意味每个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2002年,在丁明亮从李宁聘请的外援何苦的倡导下,德尔惠请来吴挺全团队,并在晋江成立了第一个研发中心。当年,德尔惠的销售总额突破3.5亿元。
产品提升后,何苦决定给德尔惠再加把火,他把目光锁定在已在港台成名的周杰伦上。但看上周杰伦的却不止德尔惠,安踏也势在必得。
于是,安踏和德尔惠的“周杰伦”争夺战正式打响,双方轮番上阵和周杰伦团队单独洽谈,价格也一路交替上涨。何苦和丁明亮定下了谈判口径——承认德尔惠与安踏之间的差距,但有信心和周杰伦一起成长。这样的“低姿态”赢得了周杰伦的心。
双方的合作一直从2003年,持续到2014年。在刚开始的两年一千万代言费中,德尔惠是以50%的增长率推动德尔惠高速成长,2004年销售金额就达到6亿元。也就是在周杰伦的带动下,德尔惠高峰时曾在全国拥有4000多家门店,年订货量高达35亿元。
八年上市之路,最终夭折
2007年,德尔惠正盘算着“金麒麟计划”,准备在港股上市。然而,而德尔惠的8年上市路,却是十分坎坷。股灾人祸、谣言噩耗,把一个品牌拖到精疲力竭。
在安踏上市的2007年,计划在港股上市的德尔惠却发生财务作假的丑闻。随即而来的便是漫天的负面报道。德尔惠找不到办法澄清自己,财务总监频频现身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丁明亮和何苦赶往香港,终止了IPO进程。
最大的冲击来自讨要贷款的各家银行。为了抓紧还贷,德尔惠在全国举行了大力度促销。但也是因为促销拉下了价格,使消费者忠诚度与品牌美誉度也受到了不小打击。更重要的是,德尔惠错过了2007年的上市良机,只得一拖再拖。
兜兜转转,德尔惠最终还是没有上市成功。而期间巨额的支出,让德尔惠承受巨大压力。最终受到市场变动的冲击,负债累累,破产而去,德尔惠也逐渐淡出了绝大部分消费者的视野。
负债超6亿,公司停业
2011年6月28日,德尔惠创始人丁明亮因癌症不幸病逝,距离他的51周岁生日只有十几天。而此后,德尔惠开始一蹶不振。
2015年, 元气大伤的德尔惠遭遇关店潮。曾有记者在当时走访了德尔惠在济南的几家门店,发现市区多数门店在打折清仓后彻底关闭。2010年高峰时,德尔惠在济南市区有10多家店,五年后却几乎退出了市区市场,只能转战郊区。这正是德尔惠彼时的缩影。
之后,德尔惠被整体交给凯天打理。2017年年末,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在《福建日报》发布了一则债权资产包的处置公告,揭示了德尔惠的“结局”:德尔惠(中国)有限公司和德尔惠股份有限公司欠债共计6.36亿元,包括德尔惠厂房及土地以及仓库均抵押,而公司目前也已经停业。
商海变迁,世事浮沉,无论是去年的百丽,还是现在的德尔惠、喜得龙、金莱克,都在说鞋服行业低迷,但归根结底,总是离不开自身定位不清、因循守旧、错过发展机遇、盲目扩张等症结,希望这些“败局”,能给后来者一些警示。
日暮途穷,曾经的当红品牌,如今成这样的局面,这也是值得现在的我们反思的。
你还记得德尔惠这个运动品牌?
2003年,大打营销牌的德尔惠依靠周杰伦的代言,迅速成为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潮流品牌。此后,德尔惠与周杰伦的深度合作超过了十年,对于不少80后90后来说,周杰伦的那一句“德尔惠,on my way”的广告词至今仍能脱口而出。
然而,曾经驰名中国的德尔惠,在行业寒冬下,伴随着整个市场油尽灯枯,也只能“泯然众矣”。随着创始人的骤然离世,企业发展也嘎然而止。
“德尔惠”背后的男人
从怀揣仅有的150元创办鞋厂,到曾经也风光无限的知名企业,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人就是丁明亮。他13岁迫于生计,早早辍学,摆过地毯,在创业路上几经波折。
13岁就辍学的丁明亮在泉州做起摆地摊卖小物品的生意。不久,他又跟乡亲走过一段四处流浪打工的日子。1982年,他跟同乡合伙开了一家小包装袋作坊,做塑料包装袋,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就在塑料袋厂正常运作的第二年,他发现制鞋行业是新生计,虽然没有成功的把握,但他看到这个行业的前景,于是带上两个弟弟,拿着仅有的150元和别人合伙开了家制鞋作坊,走上艰难的创业之路。 1987年,他作了创业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决策:花4万元买了一套先进的制鞋设备。虽然在当时身边的人看来,这个举动有点不切实际,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个明智的选择,鞋子质量的提高,为公司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他也正式给这个初步拥有现代设备的鞋厂取名“德尔惠”。
正当他雄心勃勃地勾勒着宏伟蓝图时,天降厄运,一场让人始料未及的大火,将他所有的厂房设备全部烧毁。他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没来得及哭泣,收拾残余之后,他决心从头再来。顶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德尔惠真正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
德尔惠与周杰伦的十年
2000年前后,福建晋江诞生了上百个体育品牌。新生行业总是充满机遇,彼时,每一个品牌的起跑线相距并不遥远,这也意味每个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2002年,在丁明亮从李宁聘请的外援何苦的倡导下,德尔惠请来吴挺全团队,并在晋江成立了第一个研发中心。当年,德尔惠的销售总额突破3.5亿元。
产品提升后,何苦决定给德尔惠再加把火,他把目光锁定在已在港台成名的周杰伦上。但看上周杰伦的却不止德尔惠,安踏也势在必得。
于是,安踏和德尔惠的“周杰伦”争夺战正式打响,双方轮番上阵和周杰伦团队单独洽谈,价格也一路交替上涨。何苦和丁明亮定下了谈判口径——承认德尔惠与安踏之间的差距,但有信心和周杰伦一起成长。这样的“低姿态”赢得了周杰伦的心。
双方的合作一直从2003年,持续到2014年。在刚开始的两年一千万代言费中,德尔惠是以50%的增长率推动德尔惠高速成长,2004年销售金额就达到6亿元。也就是在周杰伦的带动下,德尔惠高峰时曾在全国拥有4000多家门店,年订货量高达35亿元。
八年上市之路,最终夭折
2007年,德尔惠正盘算着“金麒麟计划”,准备在港股上市。然而,而德尔惠的8年上市路,却是十分坎坷。股灾人祸、谣言噩耗,把一个品牌拖到精疲力竭。
在安踏上市的2007年,计划在港股上市的德尔惠却发生财务作假的丑闻。随即而来的便是漫天的负面报道。德尔惠找不到办法澄清自己,财务总监频频现身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丁明亮和何苦赶往香港,终止了IPO进程。
最大的冲击来自讨要贷款的各家银行。为了抓紧还贷,德尔惠在全国举行了大力度促销。但也是因为促销拉下了价格,使消费者忠诚度与品牌美誉度也受到了不小打击。更重要的是,德尔惠错过了2007年的上市良机,只得一拖再拖。
兜兜转转,德尔惠最终还是没有上市成功。而期间巨额的支出,让德尔惠承受巨大压力。最终受到市场变动的冲击,负债累累,破产而去,德尔惠也逐渐淡出了绝大部分消费者的视野。
负债超6亿,公司停业
2011年6月28日,德尔惠创始人丁明亮因癌症不幸病逝,距离他的51周岁生日只有十几天。而此后,德尔惠开始一蹶不振。
2015年, 元气大伤的德尔惠遭遇关店潮。曾有记者在当时走访了德尔惠在济南的几家门店,发现市区多数门店在打折清仓后彻底关闭。2010年高峰时,德尔惠在济南市区有10多家店,五年后却几乎退出了市区市场,只能转战郊区。这正是德尔惠彼时的缩影。
之后,德尔惠被整体交给凯天打理。2017年年末,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在《福建日报》发布了一则债权资产包的处置公告,揭示了德尔惠的“结局”:德尔惠(中国)有限公司和德尔惠股份有限公司欠债共计6.36亿元,包括德尔惠厂房及土地以及仓库均抵押,而公司目前也已经停业。
商海变迁,世事浮沉,无论是去年的百丽,还是现在的德尔惠、喜得龙、金莱克,都在说鞋服行业低迷,但归根结底,总是离不开自身定位不清、因循守旧、错过发展机遇、盲目扩张等症结,希望这些“败局”,能给后来者一些警示。
日暮途穷,曾经的当红品牌,如今成这样的局面,这也是值得现在的我们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