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第16家500强外企撤离中国
发表时间:2018-01-22 13:51:37 来源:立华星财务
中国素来就被称“世界工厂”,有着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价格低廉,成为许多外商进驻工厂的良好选择。但是,随着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和老龄化加剧,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有种优势正在全面减弱——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工资上涨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成本上升,以及服务成本上升等。
多种“红利”的消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直接表现就是“中国制造”不再廉价。对成本敏感的外资开始纷纷撤出中国,寻找新的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进驻。
近日,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日东电工公司,宣布关闭苏州电厂,撤离中国。过去几年,已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离开苏州,离开这一块曾经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的中国新兴的工业都城,而日东电工是第16家。
据了解,日东电工是日本一家著名的电子制造企业,更是全球第一大偏光片制造商,其生产的液晶电视用多层光学补偿莫更是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0%以上。2001年7月,日东电工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130亿日元,建设了一个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柔性电路板(FPC)、偏振光片的生产基地。
2017年,日东电工被高工新材料研究所(GGII)评为中国市场偏光片企业当中最具竞争力企业第一名。鼎盛时期员工达5500名,现在还有1000名。
这么一家高新企业,为什么要撤离苏州呢?据日东电工动静总部的一位干部说,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苏州工厂难以为继;二是公司内部产业布局的调整。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超过千亿元的7个城市中,苏州是排头兵。2017年出让金高达1773亿元,是2015年全年数额的3倍多。苏州工业园区的网友算了一笔账,工人税后基本上到手工资,平均大约是5000多元,若算上五险一金,公司供养一个员工,每个月大约需要12000元。而越南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1000多元,如此大的劳动力成本差距,不逼着外资制造企业离开苏州奔越南才怪。很显然,苏州作为一座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近年成本已显著上升,使得一部分制造业企业难以坚持下去了。
全球供应链中心来自于“世界工厂”的升级和演化。长期以来的“世界工厂”发展在中国建立起了大量的生产制造能力,比单个厂商的产出更重要的是,围绕关键产业环节形成的产业集群,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了重要的系统价值。
在成本敏感型的制造类企业从中国迁往更低成本的东南亚和非洲时,有众多规模巨大的产业链却难以迁出。道理很简单,单个工厂好迁,产业链迁移很难。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推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多个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从“世界工厂1.0”向“2.0”、“3.0”、“4.0”升级。来自不同地方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经由全球供应链进入成品生产,全球供应链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接近80%,其中包括约12万亿美元的中间产品和服务贸易。
实际上,全球供应链是全球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
渣打银行此前公布的一项研究称,未来10年里,全球供应链性质的改变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身为最大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中国,将剥离很大一部分低成本制造业。
英国市场调查机构马基特公司的调查显示,认为中国是一个低成本采购目的地的受访者比例在2016年首次低于50%,与2012年的70%相比显著下降。该调查的结论是,中国将不再是廉价外包业务的对象国,而“一跃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
如果能把握住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断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制造与服务的能力,中国将能够长期维持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正是基于对全球产业体系布局的认识,安邦的智库学者认为全球化趋势不会被反全球化浪潮轻易扭转。
中国大市场
在中国走向消费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大市场是一个基础性的核心优势所在。
据了解,中国经济规模已达到74万多亿人民币,11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和13.8亿人口代表了巨大的消费市场。2016年全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万多医院人民币,同比增长10.4%;其中网上零售额约5.2万亿元。
在商品消费增加的同时,中国的各类服务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可明显看到,居民服务类消费支出增长迅速,显示了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特点。
以目前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速来看,中国每年即使维持6.5%的增长,每年的经济增量将高达7000亿-8000亿美元;每年消费维持10.5%的增长,社会零售品消费的增量就达到5100亿美元。
如果再考虑到中国服务消费的升级,中国的消费市场增长将更为可观。
由此可以看出,全球供应链中心与中国大市场是未来中国经济可以持续依靠的两大抓手,这既体现了中国经济的体量优势,又反映了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结构变化。在战略层面和政策层面,中国都应该紧抓这两大领域,围绕两大抓手领域来明确战略,出台政策,布局发展规划,配置发展资源。
多种“红利”的消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直接表现就是“中国制造”不再廉价。对成本敏感的外资开始纷纷撤出中国,寻找新的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进驻。
近日,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日东电工公司,宣布关闭苏州电厂,撤离中国。过去几年,已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离开苏州,离开这一块曾经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的中国新兴的工业都城,而日东电工是第16家。
据了解,日东电工是日本一家著名的电子制造企业,更是全球第一大偏光片制造商,其生产的液晶电视用多层光学补偿莫更是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0%以上。2001年7月,日东电工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130亿日元,建设了一个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柔性电路板(FPC)、偏振光片的生产基地。
2017年,日东电工被高工新材料研究所(GGII)评为中国市场偏光片企业当中最具竞争力企业第一名。鼎盛时期员工达5500名,现在还有1000名。
这么一家高新企业,为什么要撤离苏州呢?据日东电工动静总部的一位干部说,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苏州工厂难以为继;二是公司内部产业布局的调整。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超过千亿元的7个城市中,苏州是排头兵。2017年出让金高达1773亿元,是2015年全年数额的3倍多。苏州工业园区的网友算了一笔账,工人税后基本上到手工资,平均大约是5000多元,若算上五险一金,公司供养一个员工,每个月大约需要12000元。而越南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1000多元,如此大的劳动力成本差距,不逼着外资制造企业离开苏州奔越南才怪。很显然,苏州作为一座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近年成本已显著上升,使得一部分制造业企业难以坚持下去了。
全球供应链的升级、演化
全球供应链中心来自于“世界工厂”的升级和演化。长期以来的“世界工厂”发展在中国建立起了大量的生产制造能力,比单个厂商的产出更重要的是,围绕关键产业环节形成的产业集群,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了重要的系统价值。
在成本敏感型的制造类企业从中国迁往更低成本的东南亚和非洲时,有众多规模巨大的产业链却难以迁出。道理很简单,单个工厂好迁,产业链迁移很难。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推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多个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从“世界工厂1.0”向“2.0”、“3.0”、“4.0”升级。来自不同地方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经由全球供应链进入成品生产,全球供应链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接近80%,其中包括约12万亿美元的中间产品和服务贸易。
实际上,全球供应链是全球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
渣打银行此前公布的一项研究称,未来10年里,全球供应链性质的改变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身为最大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中国,将剥离很大一部分低成本制造业。
英国市场调查机构马基特公司的调查显示,认为中国是一个低成本采购目的地的受访者比例在2016年首次低于50%,与2012年的70%相比显著下降。该调查的结论是,中国将不再是廉价外包业务的对象国,而“一跃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
如果能把握住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断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制造与服务的能力,中国将能够长期维持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正是基于对全球产业体系布局的认识,安邦的智库学者认为全球化趋势不会被反全球化浪潮轻易扭转。
中国大市场
在中国走向消费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大市场是一个基础性的核心优势所在。
据了解,中国经济规模已达到74万多亿人民币,11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和13.8亿人口代表了巨大的消费市场。2016年全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万多医院人民币,同比增长10.4%;其中网上零售额约5.2万亿元。
在商品消费增加的同时,中国的各类服务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可明显看到,居民服务类消费支出增长迅速,显示了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特点。
以目前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速来看,中国每年即使维持6.5%的增长,每年的经济增量将高达7000亿-8000亿美元;每年消费维持10.5%的增长,社会零售品消费的增量就达到5100亿美元。
如果再考虑到中国服务消费的升级,中国的消费市场增长将更为可观。
由此可以看出,全球供应链中心与中国大市场是未来中国经济可以持续依靠的两大抓手,这既体现了中国经济的体量优势,又反映了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结构变化。在战略层面和政策层面,中国都应该紧抓这两大领域,围绕两大抓手领域来明确战略,出台政策,布局发展规划,配置发展资源。